梁兆剛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實施我國西南邊境地區生物多樣性變化調查與保護的建議”,由我部會同國家林草局、中國科學院、農業農村部辦理。經認真研究,答復如下:
誠如您所言,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西南邊境地區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生態屏障,更是我國生物多樣性天然寶庫和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加強西南邊境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任重而道遠。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2021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云南昆明順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COP15大會上指出,“中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最嚴格執法監管”。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支持西南邊境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了大量工作。
一、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頂層設計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明確新時期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目標、新任務,以有效應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挑戰、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2024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我國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部署、優先領域和優先行動,為各部門各地區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提供指引。2025年,生態環境部聯合財政部、國家林草局等9部門印發《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涵蓋西南邊境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與評估、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治理、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與惠益分享、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任務。
二、穩步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
一是在生物多樣性調查方面,在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調查記錄到各類生物物種16458種。組織開展全國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完成全國蘭科植物資源調查,掌握了西南邊境地區蘭科植物資源及其瀕危狀況。二在生物多樣性監測方面,初步構建起生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體系和生態質量監測網絡,不斷完善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網絡,積極支持西雙版納、橫斷山等邊境地區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此外,在云南邊境建立了長期森林生態監測網絡,構建中國西南—中南半島東經101度跨境森林樣帶監測網絡,對中緬邊境高黎貢山開展全域調查與監測。
三、持續加大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力度
一是在生物種質資源保護方面,按照《國家植物園體系布局方案》部署,在云南、西藏等西南邊境地區布設國家植物園候選區,建設華蓋木、金花茶等多種瀕危植物的原生境保護小區,實施極度瀕危物種拯救性保護工程。在西南地區建有國家高原野生稻種質資源圃(昆明)等12個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國家滇南小耳豬保種場等37個畜禽保護場(保護區),強化農業種質資源保護。此外,推進包括云南、西藏等西南邊境地區在內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在2025年前完成省級林木種質資源普查;啟動實施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西南地區5個省(市、自治區)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3萬余份。二是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方面,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不斷推動包含生物資源在內的“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四、加快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科學技術研究
一是在珍稀瀕危物種保護技術研究方面,依托“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項目,部署開展珍稀瀕危旗艦動物及小種群保護與恢復技術研究、代表性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育和種群恢復技術研究等。二是在外來入侵防控技術研究方面,啟動實施“重大林草入侵生物擴張蔓延機制與高效防控技術研究”項目,布局開展重大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技術研發,推動形成生物替代、化學防治等一批綠色高效防控技術模式。
五、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國際合作
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積極開展西南邊境地區生物多樣性國際合作,持續推進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國—東盟環境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環境合作等多邊機制合作,與老撾、緬甸簽署《中老緬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議》,圍繞包括生物多樣性變化與保護等生態環境主題開展政策對話、能力建設、聯合研究、示范項目等活動,持續加強對云南省中越邊境防火工作指導。中國科學院牽頭組建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構建東南亞生物多樣性信息平臺數據庫,開展多次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考察,與周邊國家分享調查數據和成果,有效提升西南邊境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持續推進實施《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加強我國西南邊境地區生物多樣性變化調查與保護工作。一是推進西南邊境地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和評估工作,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升級監測手段,提升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效率與準確性。二是有序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建設,積極推進西南邊境地區國家植物園創建和原生境保護小區建設,統籌開展野生生物資源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工作。三是強化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和防控技術研發,集成一批可復制、易推廣的防控技術模式,形成“保護—監測—防控”三位一體框架。四是借助雙邊渠道和多邊機制,持續推動我國西南地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共同提高全球生物多樣性綜合治理能力。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與支持。
生態環境部
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