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平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大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 促進我國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建議”,由我部會同財政部、水利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辦理。經認真研究,答復如下:
一、關于加強河湖生態環境保護監管
一是科技助力城市“水管家”建設。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發揮科技“利器”的支撐作用,我部組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圍繞長江流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聚焦城鎮生活污水低碳處理、管網綠色修復、城鄉異變水體治理、城區排水管網效能升級、水域生態修復等難點問題,結合三峽集團城市“水管家”合作城市與長江環保集團技術驗證基地,開展城市水管家模式創新與技術實證,探索形成“廠網河湖岸一體”、城市智慧水管家、“光伏+污水治理”等新模式新機制,創新提出城市智慧“水管家”系統治理模式,為長江大保護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二是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橫向生態保護補償以地方為主,中央財政給予支持。近年來,財政部會同我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先后出臺《關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支持長江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等文件,從全流域維度進行整體設計,通過政策和資金引導,鼓勵地方早建機制、多建機制。2025年5月,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鼓勵地方豐富補償要素,穩步有序推動將常規水質指標以外的特征污染物、水量等列為補償要素。
三是強化數字賦能。我部加快推動建設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對國家網監測數據全鏈條數智化轉型升級做出部署安排,推進加快打造以無人運維、智能采樣、黑燈實驗室、立體遙測為標志的新一代監測網絡。組織開展“十五五”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優化調整工作,在“十四五”國家監測點位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調整國家地表水等領域監測網絡,推動更加全面客觀反映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水利部印發《數字孿生水利“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夯基提能行動方案(2024—2026年)》,加快構建數字孿生水利體系,推進“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網建設,對河湖庫進行全覆蓋、長時序、高精度監測,提升河湖庫監測感知能力。建設12314監督舉報服務平臺,方便公眾對涉水問題進行監督舉報。
下一步,我部將加快推進一體化、數據化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提高流域水環境監測自動化水平。財政部將會同我部深化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指導支持地方完善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二、關于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交易體系
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快建立健全河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制定清潔小流域等分領域實施意見,出臺《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范(試行)》,明確各類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實物量和價值量核算標準。我部深化生態產品基礎信息、價值評價及結果應用研究,配合國家林草局進一步厘清生態產品概念范疇,制定印發《生態產品目錄(2024年版)》,指導地方探索開展調節服務類生態產品價值評價并進行結果應用。積極推進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印發《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確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總體思路、工作流程和市場參與主體各方權責,制定發布配套制度文件,向市場參與主體提供規范指引。組建完成全國統一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并上線運行,批準首批5家審定與核查機構,完成第一批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核查員注冊。2024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2025年3月,首批948萬噸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完成登記。持續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指導和推動地方試點取得積極進展,截至2024年6月,已有28個省份參與排污權交易,累計成交額達363億元。水利部印發《用水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鼓勵和規范用水權交易,明確用水權交易應通過全國水權交易系統進行,交易價格由交易主體協商確定或通過競價形成,保護用水權交易市場各參與方的合法權益,維護用水權交易市場秩序。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研究出臺促進生態系統碳匯價值實現實施方案,擴大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支持類型,推進水權交易、排污權置換、碳匯指標買賣等市場化探索,不斷拓寬河湖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我部將繼續支持各地探索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評價結果應用,有效發揮其在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導作用。加強對地方排污權核定的技術幫扶,支持符合條件的碳匯項目參與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配合有關部門加快建立水電開發、礦產資源開采等占補平衡新機制,強化水電、礦產資源總量管控和以補定占管理。
三、關于創新“河湖+”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十四五”期間,原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大力支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鼓勵金融機構立足職能定位,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為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系統性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等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總結推廣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經驗,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沿江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展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確定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等10個地區為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我部在做好配合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各地依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探索創新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和模式,發布兩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模式與典型案例》,形成“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等4種“兩山”轉化路徑,為不同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功能定位區域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探索提供豐富的參考樣本。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自然資源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意見》,明確自然資源領域推動“兩山”轉化的總體要求、主要內容和關鍵舉措。發布5批、53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拓寬“兩山”轉化路徑,鼓勵和引導地方探索自然資源資產的多要素整體配置,推進“土地+”“水域+”等資源資產用益物權組合供應,實現自然資源資產高效利用和增值增效。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不斷健全河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首批試點建設,適時啟動第二批試點,推動地方開展河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探索。我部將充分發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示范效應,指導地方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促進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自然資源部將通過提升資源要素供給和配置效能、推動資源權益指標市場化交易、推進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等方式,進一步推動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生態環境部
2025年7月24日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2025年7月28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