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穎春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力度,創評‘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的提案”,由我部會同國家林草局辦理。經認真研究,答復如下:
正如您所述,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匯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各生態要素,是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和分布區,境內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黑河綠洲、荒漠戈壁等多種生態系統交錯銜接,是西部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加強張掖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對于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呼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保護生物多樣性。習近平總書記對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十分關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確要求加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頂層設計
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明確新時期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目標、新任務,以有效應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挑戰、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建立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2024年,生態環境部更新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NBSAP),部署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四大優先領域、27項優先行動,提出完善重要科研基礎設施、監測網絡體系和相關平臺建設的戰略任務,為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有力支撐。2025年,生態環境部聯合多部門印發《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明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7項工程、24個項目,聚焦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存在的關鍵“瓶頸”問題,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利用、主流化為主要任務,有力有序推動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二、扎實推進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
生態環境部穩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開展實地調查觀測,扎實推進甘肅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能力提升,組織開展了甘肅省重要區域、重點物種和遺傳資源的調查與評估工作。2023年、2024年生態環境部制定發布實施《生物多樣性(陸域生態系統)遙感調查技術指南》《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維管植物多樣性觀測固定樣地的設置》《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紅外相機技術》《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建設標準》等系列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技術標準,統一規范了生物多樣性調查技術、方法和指標體系,提高了區域生物多樣性觀測和預警能力。自2016年起,生態環境部在甘肅省累計設置22個觀測樣區、觀測樣線162條、觀測樣點28個、布設紅外相機60臺,觀測到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為摸清祁連山地區生物資源本底,開展祁連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有效提高了祁連山、黑河濕地等生物多樣性豐富區域保護、觀測和預警能力。
三、加大對甘肅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技與資金支持
生態環境部以生態質量評價為抓手,2023年聯合中國科學院印發《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2023—2025年)》,并共同開展了兩批次綜合監測站遴選,張掖市甘肅祁連山站(森林)、甘肅黑河中游綠洲站(荒漠)、甘肅臨澤站(農田)、甘肅河西走廊站(森林)納入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國家林草局印發《全國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案(試行)》,推動“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和Al等技術開展試點,為加強甘肅省監測能力提供了支撐和指導。2023年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甘肅祁連山、張掖黑河濕地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建立健全保護成效評估數據庫和工作臺賬。此外,國家林草局連續5年通過中央財政林業草原生態保護恢復資金,累計投入2235萬元支持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保護補償與修復、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專項調查和監測以及科普宣教等工作,有效提升了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能力。
我部贊同委員提出的“關于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力度,創評‘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的提案”。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續推進實施NBSAP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將會同有關單位積極推進“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統籌考慮將祁連山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相關規劃;二是積極指導張掖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助力張掖市建設“全球生物多樣性關鍵區”,申報“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實踐成果”和相關國際生物多樣性稱號,講好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故事;三是在前兩批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綜合監測站布局,組織開展第三批綜合監測站遴選,實現重要生態空間全覆蓋;四是國家林草局將根據職能持續加大對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支持力度,助力張掖市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與支持。
生態環境部
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