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送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強化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環境治理走深走實的提案”,由我部會同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辦理。經認真研究,答復如下:
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領域。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提出“要著力深化環保合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2017年提出“要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此后多次就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促進綠色發展”是其中之一,為下一步深入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根本指引。
各有關單位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行動,讓綠色切實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
一、關于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目標、部門和政策協同
近年來,各部門相繼出臺多項政策措施,不斷增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政策引領。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2017年,我部發布《“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并與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思路、具體規劃目標與六大重點任務。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一帶一路’投資合作綠色轉型,深化與各國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對“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合作”等作出部署要求。2022年3月,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下一步,各部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為根本遵循,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下,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實際需要,切實做好各項政策貫徹落實工作,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服務金色十年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二、關于“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參與引領全球環境治理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多重挑戰,各國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和訴求、理念和實踐、政策和技術等方面存在差異性。我部及相關部門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發展和在共建國家的應用落地,促進互利共贏。
(一)促進環境數據與綠色技術信息共享
一是建設“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供“一帶一路”環境政策、技術、環境狀況等信息以及環境風險分析等技術支持,促進“一帶一路”對外投資環境管理能力及與共建國家生態環境領域的合作交流。平臺匯集了60多個共建國家的基礎環境信息、環境法律法規和標準,囊括30多個國際權威平臺公開的200余項指標數據,通過環境信息共享,構建了以對外投資環境風險分析、境外可再生能源投資潛力分析為核心功能的“一張圖”大數據決策支持系統,開發面向共建國家產業園區碳排放管理、產品碳足跡量化分析等方面的數字化工具,為我國環保企業“走出去”提供政策、市場、標準等方面的信息和技術支撐。開展綠色“一帶一路”技術儲備庫技術、粵港澳綠色大灣區建設典型技術與案例征集活動,入庫技術與案例在平臺上發布,推動國內外環保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應用。
二是建設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借助深圳先行示范區創新優勢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優勢,與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設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打造綠色技術供需對接平臺,為中國企業在境外投資建設項目提供環保技術綜合咨詢服務。自2017年成立以來,共舉辦綠色產業創新創業大賽等綠色技術對接活動86場,面向海內外征集先進綠色技術1300余項,組織企業展團參加國內外展會8次。促成深圳光伏發電和儲能技術、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技術、電動兩輪車技術轉移到泰國、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肯尼亞等國,促成深圳光伏揚水系統應用到老撾。
(二)推進綠色規則標準對接
我部依托“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以下簡稱綠色聯盟),面向“走出去”重點企業,組織召開“一帶一路”綠色規則標準互聯互通國際研討會、“一帶一路”生態環境標準培訓活動等生態環境標準政策交流和能力建設活動。開展“一帶一路”生態環境標準基礎研究,發布4期《“一帶一路”環境政策法規標準藍皮書》,開展“一帶一路”汽車低碳標準研究及示范應用等研究項目,編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培訓教材(中英文),加強與共建國家的生態環境標準合作交流,促進相關行業綠色標準對接和產品互認。依托“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建立共建國家法律法規和標準信息庫、“一帶一路”項目環境信息庫和綠色案例數據庫。加強對有關國家和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標準及國際通行規則的研究,為相關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提供服務。
下一步,各部門將繼續推動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強綠色信息、技術、成果共享共用,深化綠色標準國際合作,推動綠色規則標準制定和推廣互認,開展更多能力建設活動,提高對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人才支持力度。
三、關于開展“小而美”項目,提升共建國家民生福
我部積極推動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等“小而美”項目,為共建國家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截至2024年7月,中國已與41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2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合作建設4個低碳示范區,實施70余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盡己所能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同時提升中國企業海外口碑和品牌形象,為環保企業“借船出海”創造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在能力建設方面,累計在華舉辦61期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通過課堂教學、參觀考察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學員參加高級別對話活動及專業技術交流培訓,赴綠色低碳園區、光伏系統研發制造企業、垃圾焚燒發電廠、空氣質量檢測超級站等實地調研,分享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與綠色低碳發展的有益經驗和最佳實踐,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約2500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
下一步,我部將在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部署下,會同各部委,依托綠色聯盟等現有合作平臺及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伙伴關系、綠色低碳專家網絡等合作新平臺,加強與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的對接合作,深入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一帶一路”生態環保人才互通計劃、“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推動更多“小而美”項目落地見效,幫助共建國家提升環境管理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水平。
四、關于人文交流互鑒,講好中國綠色發展故事
我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綠色發展高級別論壇,積極宣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成果,展現我負責任大國擔當,40余國400余名代表出席。我部及相關部委通過舉辦“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圓桌會等高層對話交流活動和現有雙多邊合作平臺,廣泛分享中國綠色發展的優秀實踐與成功經驗,凝聚國際共識與共同行動。我部還開展了《綠色絲路行》國際傳播活動,面向不同國家、不同領域廣泛征集優秀案例素材,以國際化語言和視角,通過專業影視媒體立體化、具象化地講述“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故事,分享綠色發展理念、經驗、實踐案例和合作成果,充分展現“一帶一路”倡議對共建國家綠色發展的貢獻。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通過對話交流與國際傳播活動,與中外合作伙伴共謀“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和方向,推廣中國綠色發展經驗和方案,促進綠色發展國際共識和一致行動。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生態環境部
202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