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坤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雄安新區生態安全綜合管理的建議”,由我部會同自然資源部、應急管理部、國家林草局、中國地震局辦理。經認真研究,答復如下:
誠如您所言,建設雄安新區是黨中央作出的推動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其生態安全格局對于維持和提升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近年來,國務院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雄安新區的重要指示批示,加快構建雄安新區綠色低碳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取得積極進展。您提出的建議,對于雄安新區生態安全綜合管理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一、關于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一是自然資源部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自然資源重點監測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及時掌握生態保護紅線內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底線約束,引導國土空間合理利用;嚴格做好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的用地審批,將生態保護紅線用地審批納入“雙隨機、一公開”重要核查內容。二是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原局于2022年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明確生態保護紅線有限人為活動管控、用地用海審批和加強監管等要求。我部制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進一步細化生態環境部門生態保護紅線監督的具體職責;出臺生態保護紅線人為活動遙感監測、保護成效評估、生態破壞問題線索處理處置等生態環境監管相關政策文件和標準規范,不斷建立健全監管制度體系。三是我部建成并啟用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支撐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等業務工作;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人為活動雙月度遙感監測,加強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指導包括河北省在內的全國各省份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年度自評估工作。四是2017年以來,我部聯合相關部門持續開展“綠盾”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統籌推進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扎實推進問題整改和生態修復。同時,我部和自然資源部分別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下一步,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將進一步加強協調,深入推進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工作。一是推動生態保護紅線立法,加強與《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護地法》《風景名勝區條例》等法律法規的銜接,持續健全生態保護紅線法規制度。二是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監管和約束作用,組織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持續開展“綠盾”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督察執法,鞏固提升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成效。三是進一步完善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提高遙感監測發現問題、處置問題的精準性和時效性。創新應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科學精準實施監管提供更高水平支撐。
二、關于保障重點生態功能
一是我部配合財政部,通過水污染防治資金等渠道支持白洋淀流域治理和保護,截至2024年5月,共安排水污染防治資金10.6億元,支持雄安新區實施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等20多個項目。二是自然資源部印發4批43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加強典型經驗凝練宣傳,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我部印發《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入庫指南(試行)》,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印發《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實施導則(試行)》,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試點;指導包括雄安新區在內的各地市,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三是我部印發《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對區域生態質量狀況及變化進行評價;與中國科學院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針對京津冀國家重大戰略區域開展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系統了解其不同時期生態狀況及變化情況。
下一步,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草原等相關部門將繼續加強對雄安新區的支持,持續開展區域生態質量監測評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提煉各地特色做法和經驗,持續發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研究制定指導性文件。
三、關于強化自然災害風險防控
一是提升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與減災能力。應急管理部依托應急管理大數據工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預警網絡,建設國家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并組織分級應用培訓。建立健全災害綜合風險聯合會商研判機制,滾動研判每日災害綜合風險,強化防范應對。持續推進災害風險隱患報送體系建設,2020年以來,針對洪澇、臺風、低溫雨雪冰凍等災害,累計向包括雄安地區在內的各地區發送數萬條指令信息,指導做好災害風險隱患排查防范工作。
二是強化地震災害防范應對。應急管理部于2023年9月召開專題會議,督導京津冀區域協同推進地震災害聯防聯控工作;每年印發《關于加強年度地震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年度防范應對工作;赴河北開展地震防范應對準備檢查,強化大震巨災應急救援準備。中國地震局組織開展雄安新區地震安全分析及抗震專題研究,開展地震災害情景構建試點;完成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在雄安新區40余所學校醫院推廣使用減隔震技術。應急管理部聯合相關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指導意見》和《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編制指南》等文件,發布《應急避難場所分級及分類》等系列標準,推動雄安新區等地區因地制宜構建應急避難場所體系。
三是加強洪澇災害防范應對。應急管理部印發《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2024年工作要點》,督導雄安新區防指制定防汛應急能力建設方案和年度工作要點,明確重點工作任務和責任單位。制定實施《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2024年汛前檢查總體方案》,“一省一單”督促地方深入排查整改風險隱患,加強對極端暴雨事件的針對性、規范性指導,督導雄安新區防指制定氣象局暴雨“叫應”服務規定,明確發布紅色、橙色預警時的“叫應”范圍。督促河北省防指做好市、縣級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制修訂和培訓演練工作,督導雄安新區防指修訂2024年防汛抗旱應急預案、防汛搶險應急預案,開展106場相關培訓、115次6925人次相關演練。派員赴河北省基層一線開展應急指揮通信工作調研,與中國移動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強“斷路斷網斷電”極端條件下的應急通信保障。雄安新區周邊6個中央物資倉庫共儲備8000多萬元防汛抗旱物資,落實防汛隊伍700余支2.3萬余人。
下一步,應急管理部將進一步壓緊壓實防災減災救災責任,督導各地扎實落實各相關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中國地震局將大力推進“地震災害情景構建平臺”建設,為雄安新區等地區地震災害風險防控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技術支撐。
四、關于發揮好其他配套機制的協同作用
一是我部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2024年工作要點》,明確要求建立生態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組織編制《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明確生態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健全生態安全風險防控體系等任務措施,協同共守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二是我部督導京津冀以白洋淀為重點,針對危險化學品運輸、工業生產等事故引發的環境風險加強應急準備,8條重要入淀河流實現突發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圖”全覆蓋;京津冀聯合在南拒馬河開展應急演練,推動落實“一河一策一圖”,協同提升區域環境應急能力。雄安新區生態環境部門與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建立聯動機制,實行應急資源、應急信息共享,強化基礎保障。三是我部聯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實施《“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
下一步,我部將依托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指導京津冀加強生態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建設;協同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等部門,推動提升京津冀區域應急應對能力;推動相關地區,持續完善入白洋淀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圖”。配合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持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和文化宣傳,扎實推進包括雄安新區在內的美麗中國建設。
感謝您對生態環境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生態環境部
2024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