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問題:過去,流溪河流域氨氮排放總量高達27噸/日,水環境持續惡化,2016年底,流溪河89條一級支流中46條為劣V類,11條重度黑臭。
主要做法:廣州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統籌流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生態治水之路。一是機制先行,健全體系。高位推動流域治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治水工作專題會,聯合建立下沉督導機制,及時協調解決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推行流域立法立規,頒布實施《廣州市流溪河流域保護條例》,編制多項流域保護規劃方案。成立流域管理機構,設立流溪河流域管理委員會。開展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建立五年一調的補償標準動態增長機制。二是思路領舵,補齊短板。堅持問題導向,制定實施廣州市水污染防治強化方案等系列治水方案,堅持按照“以流域為體系,以網格為單元”系統治水思路,強化水質監測預警和污染源監管執法,加大重點區域一級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通過“以支保干”全流域治理提升干流水質。狠抓工程建設,流域內新(擴)建城鎮污水處理廠13座,污水處理能力從42.6萬噸/日提升至114.3萬噸/日,管網長度增加15倍,建成農村分散式處理設施站點1256個,補齊流域治污設施短板。三是繡花功夫,精細管理。實施污澇同治、網格治水,推進流域內2568個排水單元達標改造工作,開展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狠抓源頭污染治理,推進“三源”(源頭減污、源頭截污、源頭雨污分流)、“四洗”(洗樓、洗井、洗管、洗河)行動,整治污染源3.5萬余宗、違建129.5萬平方米、“散亂污”場所3萬余個。提升水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推進掌上治水,創新推出水質信息、河長巡檢等系列APP,實現數據實時共享、問題及時處理、責任落實到人。四是民生為本,共享共治。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建設流溪娟魚市級良種場和示范推廣基地11個,成功注冊“從化流溪娟魚”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打造有聲碧道176.27公里和“生態新地標”白云中央濕地,建設生態小鎮10余個,吸引世界生態設計大會永久落戶;依托國家版本館分館,生動展示“溪源文化”。
治理成效:一是水環境方面,流域氨氮排放總量比2016年減少90%以上,4個國、省考斷面達標,89條一級支流消除劣V類。二是水生態方面,干流生態流量保障率達90%以上,20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棲息繁衍,消匿60年的飛瀑草回歸,絕跡40年的唐魚重現,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三是人水和諧方面,生態碧道串聯南粵山水畫卷,公眾滿意度達94.3%;生態設計產業促進村集體收入增加到原來的3倍。
經驗啟示:廣州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積極探索低碳治水之路,踐行源頭、系統、綜合治理,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貫徹落實“以支保干”方針,不斷強化水質監測預警,精細化專業化網格化推進排水管理,實行“廠網河”一體化管理,實施排水單元達標建設,推動從源頭實現“雨污分流”;加強治水宣傳,倡導社會公眾參與治水,引導全民治水愛水護水,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新格局,可為珠三角地區黑臭水體整治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