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志愿服務是什么?
著名演員林永健眼中,它是角色演繹之外,另一種踐行生態環保理念的方式;
在遼寧省沙地治理與利用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于國慶看來,它是對七十載大漠風流精神的傳承;
對于福建省環保志愿者協會的各位青年來說,它是不斷成長、勇擔使命、砥礪前行的快樂。
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中國生態環境志愿服務論壇上,各位專家、學者、志愿者代表共聚一堂,從理論政策、服務實踐、案例分享多個角度,交流理論與實踐成果。會場里,智慧在激蕩,共識在匯聚。
主動共情貼近群眾的心
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如何實現從“生詞”到“熱詞”的轉化,困擾著太多人。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理事、長春市志愿服務聯合會會長姚麗作為志愿服務的管理者、實踐者,給出的答案是凝聚共識、增進共情。
“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百姓關心的生態環境問題有機結合,找準情感共鳴點,便能提升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的熱度,掀起全社會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的熱潮,讓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姚麗說。
事實的確如此。在浙江嘉興,一系列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志愿服務隊接連誕生:“民間聞臭師”“環保守夜人”“民間河長”。公眾在引導下積極參與環保監督,保障了群眾切身利益,形成了政府、企業、民眾三方合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局面。
“通過特色化活動,浙江省進一步推動了不同行業的人群廣泛參與生態志愿服務,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宣講等專業性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浙江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樹勛說。
志愿服務,根在基層。要與百姓共情,就要發揮基層分布廣泛、觸達直接、方式靈活的優點,傾聽不同訴求,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暢通社會運行。
“我們在村莊、社區等基層社會單元,分類開展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試點,引導干部群眾養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中共東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于紅波向與會各位分享經驗。
北京師范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張強建議,要聯動多方力量,促進“五社聯動”協同發力,探索打造社區低碳行為的動態監測和參與平臺。此外,建立社區生態環境志愿服務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通過個體、家庭的行動促進低碳、節能、和諧、舒適的低碳社區建設。
組織建設匯聚社會力量
論壇上,一個成立了31年的協會吸引著與會人員的注意。
早在1991年,國內首個環保非政府組織——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鷗保護協會在遼寧成立。30多年的時間里,保護協會護鳥愛鳥,黑嘴鷗繁衍生息,盤錦遼河口濕地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黑嘴鷗繁殖地。
組織建設是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的基礎。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鷗保護協會為代表的各種特色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隊,有效促進著志愿服務組織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發展。
“一年來,東營市培育20余支專業志愿服務團隊,發動1100余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參與,招募18萬余名志愿者,開展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累計時長125萬余小時。”談到隊伍建設,于紅波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
相比于東營,浙江更多將重點放在對生態志愿隊伍的指導上。環保社會組織研討會、公眾參與及媒介溝通工作坊、綠色傳播促進計劃、公眾參與圓桌會,浙江省百余家環保社會組織、志愿服務隊伍得到了專業指導和培育支持。
生態環保工作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生態環境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對環境的保護必須永不停歇、久久為功。而生態志愿服務工作也是如此,需要一批批生力軍接力參與。那么,生力軍應當包括哪些對象?
是少年!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林震認為,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后備軍和接班人,也是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和先鋒隊。
是青年!福建省海洋生態文明促進會會長方垂弘表示,構建從政府主導到人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格局,推進綠色發展,青年環保組織、志愿者的作用不可或缺。
是機關干部等重點群體!姚麗則認為,應當突出機關干部、大中小學生等重點群體,培養造就更多志愿服務骨干力量。
品牌讓志愿服務活起來
一座城市污水處理廠,被評為2022年十佳環保設施開放單位。
七年的時間里,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五龍口水務分公司開展開放宣傳活動260余次,累計接待來自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社區居民等參觀者10萬余人次。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在于公司始終以水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科普教育為己任,不斷進行科普能力與水平的提升。”中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五龍口水務分公司副總經理陳煜這樣總結。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胡軍向大家展示的一個數據很有意思:《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1年)》顯示,參與志愿活動面臨的最大阻礙是不知道如何參與。
近年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的品牌影響愈來愈大。然而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的豐富拓展、走深走實,不應止步于此,更需要以品牌活動的示范引領、輻射聚合作用,精心孵化培育有特色、見實效、可復制、易推廣的志愿服務項目。
這是調動廣大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必然選擇,也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中的明確要求。于是,一批緊密結合地方實際的品牌項目被打造:
在內蒙古,“綠色內蒙古·生態北疆行”、青春助力“一湖兩海”、“種樹植心”等一系列知名志愿服務品牌帶動越來越多環保社會組織和環保人士加入志愿服務行列;
在江蘇,每個設區市重點打造1—2個、縣(市、區)至少設計1個青少年生態環保特色品牌活動,動員更多青少年參與生態環保實踐;
在山東東營,“小腳丫”“黃河衛士·福潤東營”“共飲黃河水·保護母親河”等黃河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品牌使得生態環境志愿服務蔚然成風。
花草樹木,因為他們,更加葳蕤繁盛;飛鳥游魚,因為他們,更加生機勃勃;山川湖海,因為他們,更加俊秀壯闊。匯涓滴以成海,聚微光以成炬,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的隊列,加入繪就美麗中國藍圖的實際行動中。
來源:中國環境報